北极星水处理网讯: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不仅是净化、美化城市的“面子”工程,更是改善城市品质、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的“里子”工程。
经过70年的发展,中国城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囿于过去较为落后的发展理念,中国城市“水”问题日积月累;“海绵城市”的出现,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方。
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拿起了“面子”更拿起了“里子”,开始从过去的“重地上,轻地下”向“要地上,更要地下”的方向转变。
自古人择水居,城临水而建、因水而兴。
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中,水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,缺水喊渴和暴雨内涝并存。如何解决城市“缺水内涝水脏”的难题?中国给出的答案是——建设“海绵城市”。
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,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设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“海绵城市”。从此,“海绵城市”走入了人们的视野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15—2016年,中央财政共计拿出400亿元,先后补贴两批试点“海绵城市”。如今,首批试点顺利收官,16个城市全部合格,其中萍乡、南宁、池州、遂宁、白城、镇江6个城市评估优秀。纵观三年历程,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:内涝缓解了,环境变美了,群众点赞了。
倡导绿色的、低碳的、可持续的城市,摒弃传统的粗放模式,“海绵城市”更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“美丽中国”进程中派出的一支“先锋队”,精准探索着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五大发展理念,“净化”快人一步,“积存”收放自如。
城市是人民的——“海绵城市”让群众乐享“海绵生活”
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21日在甘肃兰州考察时曾强调,城市是人民的,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让群众过得更幸福。
萍乡市位于江西西部,地处赣湘分水岭,独特的地貌和地理位置让萍乡成为一座留不住水的城市。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型老工矿城市,萍乡市政基础设施薄弱,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。
“以前遇到下雨,小区积水往往很严重,居民们要穿雨鞋,有的时候甚至只能提着鞋蹚水回家。现在一般的中雨甚至大雨,基本不会导致小区里有积水。”家住萍乡市金典城小区的潘智明阿姨说。
1968年,潘阿姨从南昌迁至萍乡,见证了萍乡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。尤其是近三年,萍乡变化之大,潘阿姨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。
金典城小区在市中心,有1100多家住户。往年道路破损,坑坑洼洼,小雨积水,大雨内涝,不少住户先后搬离。自2016年,萍乡市开始“海绵改造”,重新铺设地下管网,将砂石路面改为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路面,小区面貌焕然一新。
历经三年多的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创新,萍乡实现了“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有缓解”的整体目标,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华丽的蝶变:
沿着焕然一新的“海绵化路网”,一大批高品质的城市公园、广场相继建成,湖泊、湿地相映成趣。
“绿化搞好了,灰尘少了,路面平平整整,干干净净,大家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,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了很多,我们住在这里心情都舒畅很多。”萍乡市民葛雅敏说。
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不仅是净化、美化城市的“面子”工程,更是改善城市品质、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的“里子”工程。
除了城市变得更美外,“海绵产业”的从无到有也是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“意外之喜”,目前,萍乡市已有100 多家“海绵产业”相关企业,年产值超过80亿元,在“海绵建筑材料”等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。
吉林白城,以往干旱少雨风沙大,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,年均蒸发量却达到1600毫米,“无雨就旱,有雨就涝”。
经过三年的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昔日“风沙城”变成东北“水乡”。生态环境改善了,市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,“晴天不起沙,雨天不积水”成了当地流传的新顺口溜。
在首批试点城市四川遂宁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成为当地最大的惠民工程,成为根治百姓“心病”的良方。
曾经,遂宁城市管网雨污不分、黑水沟发臭的现象长期存在,不少小区排水不畅,一遇大雨就遭灾;试点三年来,遂宁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区域内,实现了“路平、灯亮、水通、景美”,备受百姓赞誉。
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,湖北省武汉市已实施青山、汉阳四新示范区“海绵化改造项目”共计288项,且全部完工,城区“海绵化”面积近40平方公里,初步实现“海绵城市”的“呼吸吐纳”功能,试点区域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。
山城重庆也成功入围全国第一批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,重庆提出打造一座“会呼吸”的“海绵城市”。经过三年的建设,18.67平方公里试点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。
“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让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部分居民过上了幸福的‘海绵生活’。”中规院(北京)公司生态市政院王家卓院长长期关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,他认为,经过70年的发展,中国城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囿于过去较为落后的发展理念,中国城市“水”问题日积月累;“海绵城市”的出现,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方。
“城”长为人民需要的样子——脱胎换骨孵化城市“生命共同体”
2015年4月,萍乡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,现任萍乡市委书记,当时还是萍乡市市长的李小豹喜忧参半。
喜的是,这为解决萍乡的“水”问题争取了重要机遇;忧的是,“海绵城市”怎么建?国家有要求,有目标,但是没有规划引导,没有技术参数,没有验收标准,萍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
“对萍乡来说,不仅要解决水的问题,还要探索出一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。”李小豹说。
万龙湾地处萍乡北部,原本是一片滩涂,多年前,在城市扩张的进程中,这里变成了一处交通枢纽,而流经此地的五丰河却被挤压到只有几米宽。于是,只要当地发生内涝,万龙湾区域的情况往往尤为严重,市民划船出行的场景并不鲜见。
“万龙湾内涝不能只看表象。”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刘民总结以往的教训表示,既要看到滩涂被占用、河道被挤压,也要看到地下管网排水不畅,要综合考虑多重原因。
从万龙湾看萍乡市,痛点如出一辙。萍乡市经近百年无序扩张后,当地老城区固然布局不合理,局部地势低洼,但城市基础设施薄弱、整体管网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不能被忽略。
曾经,萍乡进行过许多内涝治理的尝试,包括局部管网改造、清淤疏浚等,但收效甚微。为什么?只因那时的治理是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没有从全局把控。
改造万龙湾不能只着眼于万龙湾,整个城市的“海绵改造”,也不能将目光只囿于城市。
因而,萍乡市提出了“全域管控、系统构建、分区治理”的技术方案,将32.98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,扩大到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,构建起了全域尺度“海绵体”。
在上游,通过建设截留隧道,减少城区段防洪排涝压力;在中游,打造总调蓄库容350万立方米的三大景观湖体,调节洪峰流量;在下游,建设河道连通工程、排涝闸泵站,增强城区排涝能力。
同时,基于大排水系统的总体构架,萍乡市新城区注重利用自然肌理,保护河流、湖泊、塘堰、滩涂等自然蓄滞空间;老城区则重点解决内涝积水点和水环境治理等问题。
从无到有,破局立新,萍乡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建设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路子;城市排水防涝综合治理初见成效,成功经受住了多场暴雨的考验。
2017年6月,一场持续时间长、范围广、强度大的暴雨来袭,萍乡主城区平均降雨量为多年均值的2.3倍。若在以往,内涝必然发生,但此次暴雨,城区地段并未“看海”,全市老百姓无不为之点赞。
“通过三年的建设,我们发现,‘海绵城市’建设要有系统思维。治理此地,不能仅着眼于此地,还要在彼地下功夫;而且,‘海绵城市’建设要多在地下下功夫。”刘民说。
“海绵改造”,可谓是城市建设系统化思维的一次升级,一场洗礼。
在吉林白城,三年的实践,创造了“海绵试点”的“白城模式”,经受住了强降雨的考验。而且,借助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契机,白城同步实施了老城改造,城市面貌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。
在住建部第一批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绩效评价结果中,16个试点城市全部合格,萍乡、白城等6个城市还获得了优秀,其中萍乡位列全国第一。
随着第一批“海绵城市”的试点成功,北京、上海等第二批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也已经紧锣密鼓地上马。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拿起了“面子”更拿起了“里子”,开始从过去的“重地上,轻地下”向“要地上,更要地下”的方向转变。
未来,我们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城市?——中国需要更多像“海绵城市”一样的优秀样本
就在第一批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建设结束时,2019年7月,一场创纪录的持续降雨侵袭萍乡。
7月7日至9日,72小时降雨超过400毫米,降雨强度远超50年一遇强度。萍水河流量超过设防标准,河水全线漫溢,市区局部受淹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遭遇试点以来最大考验。
和萍乡一样,由于试点面积有限、降雨超限等诸多原因,多个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在三年的建设中依然面临内涝考验。
早在2016年,试点城市中,不少地方汛期出现内涝。当时,有人质疑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失败了。住建部回应: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不会立竿见影、一蹴而就。
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认为,如果没有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7月的洪水会给萍乡带来更大的内涝和更大的损失。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,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、多目标融合的系统性工程,既不能一蹴而就,也不能一劳永逸。
“‘海绵城市’建设刻不容缓,实际上也是在为城市以前的掠夺式开发买单。只注重发展速度,不重视对自然的保护,违背自然规律,这是造成城市‘水’问题的根源。”王家卓认为。
如果将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看作是对以往不成熟发展模式的扭转,或许,这一伟大的事业将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加快推进。环境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,向这些问题宣战,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。
江苏镇江市政府已正式批准设立“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”,将全面推进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后的相关工作,进一步完善“海绵城市”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运维等方面管理机制,依法、持续将“海绵城市”建设推向深入。
四川遂宁市也出台了《关于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建立了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长效机制,持续深入推进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让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。
南昌大学环资学院教授章茹认为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,过去我们唯gdp论政绩,城市建设只注重高楼大厦,忽视了城市的内涵建设。
“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,现在我们更强调绿色政绩观,综合考评经济、民生、环境指标,不再唯gdp论英雄。可以说,‘海绵城市’建设,反映了我们的党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。”章茹说。
根据2015年住建部下发的《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%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,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%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。
70年沧桑巨变,中国城市的崛起承载了人们太多美好的寄托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应该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城市?怎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?市民是城市的主人,如今洋溢在他们脸上“乐享海绵生活”的幸福表情,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“海绵城市”作为解决城市地下排水难题的一剂良方,它的成功试点,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更新发展观念的一次生动实践。也正因如此,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,城市是人民的,为民建城,没有完成时,只有进行时。未来的中国,仍需探索更多像“海绵城市”一样的优秀样本。
原标题:中国为什么要建设“海绵城市”?
文章来源:人民网 北极星水处理网
作者:吴跃军 秦海峰